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English

出国留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出国留学 -> 正文

我的留学故事|教师篇——对话刘文正教授

信息来源: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 发布日期:2024-06-24

本次访谈,我们很荣幸邀请到了刘文正老师,请他分享留学见闻以及对学生留学的建议。

访谈时间:2024.3.15

受访者:刘文正老师

访谈小组成员:陈婷,李璠,钱祺

访谈地点:天工楼


个人简介



2019年6月-至今,南京师范大学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副教授
2019年2月-2019年5月,南京师范大学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讲师
2017年5月-2019年1月,比利时列日大学,让布卢农学院,博士后(导师:Frank Delviegn教授)
2017年2月-2017年4月,比利时列日大学,让布卢农学院,科研助理
2013年10月-2017年5月,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生物系,博士(导师:SorenJ.Sorensen教授)
2009年-2012年,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硕士(导师:张晓华教授)
2005年-2009年,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学士

研究领域
生物信息学技术在微生物组学领域的开发及应用

肠道菌群与人体疾病因果关联性的微生物组学


采访内容

刘老师您好,请问一下您选择留学的原因是什么?


刘老师:回顾选择留学的原因,让我想到自己在中国海洋大学的求学经历。在那里,我完成了本科和硕士的学业,那段时间对我未来的职业道路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一所享有盛誉的985高校的学生,我有幸置身于一个充满激情和追求卓越的学术环境之中。这种环境不仅激发了我对学术研究的热情,也为我提供了众多与全球学术界接轨的机会。

选择留学的决定并非一蹴而就。在获得硕士学位后,我面临着职业生涯的关键抉择。鉴于当时生物科学领域在国内外的发展态势以及个人对学科的深厚兴趣,我认为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是顺理成章的选择。国家留学基金委的支持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一流大学的大门,这不仅是一个提升学术能力和扩展视野的绝佳机会,也是一个能够深入研究和探索我所热爱学科的珍贵机遇。

在我看来,留学不仅仅是学术追求的延伸,它更是一种文化和思想的交流。通过在不同的国家学习和生活,我有机会接触到多元的文化背景,这对于培养全球视野、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共性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正是这种对知识的渴望、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以及对个人成长潜力的认识,共同促成了我留学的决定。

最终,我幸运地申请到了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开启了我在国外深造的旅程。这一决定不仅加深了我对生物科学的理解和热爱,也为我个人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留学经历让我获得了宝贵的学术资源、拓展了国际视野,并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者建立了联系,这些都是我终身受益的财富。



您为什么选择去丹麦留学?


刘老师:在面对众多留学目的地的选择时,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决定前往丹麦深造。这一决策是基于广泛的考察和对各个潜在目的地的综合评估。

起初,我的视野涵盖了世界各地的顶尖高等教育机构,从美国的名校到欧洲的学术中心,不仅包括英国和德国,还有荷兰、丹麦和挪威等国的大学。在这个过程中,我投递了大量的申请,并幸运地收到了多所学校的回应。然而,决定最佳留学目的地并非易事。不仅要仔细考虑各个大学的学术声誉和专业排名,还要深入了解它们的教育资源、研究设施以及学术氛围。

选择丹麦作为我的留学目的地,主要是因为那里有一所在我研究的专业领域内排名颇高的大学。这所大学以卓越的学术研究和创新能力著称,能够提供一个既能促进个人专业技能发展,又能激发学术创新思维的环境。此外,丹麦的教育体系以学生为中心,鼓励批判性思维和实践性学习,这与我的学习理念不谋而合。

最终,我选择了哥本哈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因为它在我的专业领域内拥有卓越的教育和研究实力。这个决定让我有机会在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环境中进一步深化专业知识,拓展国际视野,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进行交流和合作。



可以介绍简单一下您的留学经历吗?


刘老师:2013年10月,我踏上前往欧洲的旅程,开启了我的博士学习生涯。在那里,我加入了一项为期三年的博士项目,虽然大多数学生会在3到4年内完成学业,我最终用了3年半的时间顺利毕业。

在欧洲,博士教育与众不同的一点是学费全免,但生活成本相对较高。值得一提的是,学习期间我们不仅免除了学费负担,还获得了工资,这是由国家留学基金委和我的导师共同提供的生活补贴。这份“工资”确保了我在留学期间的生活费用得到充分的保障。

然而,这种经济支持是有时限的,通常在项目预定结束时即止。这意味着,学习过程一旦超过三年,即便学业未完成,来自导师的经济支持也会终止。因此,为了避免经济压力,多数博士生会力争在三年或稍长一些的时间内完成学业。与我个人而言,我合理规划时间,确保在三年半内完成了所有的论文发表和研究课题,顺利完成博士学位。我随即获得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前往比利时的列日大学进行为期两年的博士后研究。这段时间我不仅深化了专业知识,也拓宽了研究视野,增强了学术网络。

整个留学经历不仅是我学术旅程的一部分,也是我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的关键阶段。在那里,我不仅掌握了前沿的研究技能和知识,还学会了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交流合作,这些经历都对我的未来产生了深远影响。



您觉得在留学过程中您有什么样的成长和变化吗?


刘老师:对我个人而言,在国外留学的经历不仅是一场学术的冒险,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成长和变化之旅。在异国他乡,远离熟悉的环境和人群,我不得不面对许多生活和学业上的挑战,这些经历无一不在锻炼和塑造我成为一个更加独立和全面的个体。

首先,生活方面的挑战迫使我学会了自立。在欧洲,特别是非英语母语的国家,中国人相对较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需要自己去解决。从找房子到搬家,再到管理日常开支,每一步都考验着我的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哥本哈根这样的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让我不得不学会如何在财务管理上做出明智的选择,以维持一个相对舒适的生活状态。

其次,在学术方面,留学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国外教育体系注重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国内相比,国外的硕士教育更为灵活短暂,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探索自我是否适合从事科研的机会。这种教育模式鼓励学生勇于尝试,不惧失败,从而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我从中学到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是如何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成长。此外,国外多元文化的学术环境为我提供了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学习,培养了我欣赏和接纳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这种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也让我更加包容和理解不同的观点和想法。

在课堂教学中,我尤其受益于国外教育的多样化考核方式,这包括了口试、小组讨论、项目汇报和校外实习等。这些经历让我体会到教育的真正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因此,回国后我在授课时也更注重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引导他们在学习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别是在思政教育方面,留学的经历使我深刻认识到,在全球化的今天,弘扬和传播中国文化,以及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的发展成就和理念,对于培养有国际视野的青年才俊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我的课程,我努力引导学生不仅要学会如何在专业领域内追求卓越,更要学会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坚持自己的文化根基和价值观,同时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参与到全球化的交流和合作中去。此外,这段经历教会了我如何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寻找共通点和相互尊重的方式,这对于在教育中推广思政教育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通过将这些经验融入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中,我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全球视野下的国家认同感,鼓励他们成为既有国际视野又强烈认同自己祖国文化和价值观的现代化青年。

总结来说,留学不仅是一次跨国界的学术旅行,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发现和成长之旅。它让我学会了如何在多元文化中求同存异,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坚守和传承自己的文化精神。这其中的得失成败,我将继续在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传递给更多的学生,引导他们在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中成为优秀的文化使者和学术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