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English

出国留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出国留学 -> 正文

我的留学故事 | 教师篇 ——对话杜炳南教授

信息来源: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 发布日期:2024-06-02

本次访谈,我们很荣幸邀请到了杜炳南教授,请他分享留学见闻以及对学生留学的建议。

访谈者:杨佳鑫、陈亚男、谭忠发

受访者:杜炳南教授

访谈时间:2024年3月18日

访谈地点:厚德楼206

个人简介

· 2011.09-2014.06 南京师范大学-理学硕士(导师-孙培培教授)

· 2014.09-2017.06 南京大学-理学博士(导师-潘毅教授)

· 2017.06-2017.10 南京大学-科研助理(导师-潘毅教授)

· 2017.10-2018.10 香港理工大学-博士后(导师-Prof. Yu Wing-Yiu)

· 2018.10-2022.08 香港理工大学-研究员(导师 Prof. Yu Wing-Yiu)

· 2022.11-至今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研究领域

近年来研究方向是基于具有药物价值分子的高效有机合成,主要集中在含氟/含氮化合物的制备及其在生物活性/药物活性分子中拓展应用领域,尤其在 Ni 催化模块化合成二氟烯/二氟烯酯,支链酰胺/直链酰胺类化合物反应研究领域等展开了一系列涵盖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的深入研究。

Q&A

杜老师您好,首先想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求学经历。


杜老师:我是在南师大化学院-孙培培老师课题组开启的科研之旅。2011年9月进实验室之后才是第一次接触真正意义上的科研。那时穿着白大褂每天瓶瓶罐罐,感觉自己离书本上的科学家近了一步,觉得做科研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当时实验室在随园校区,宿舍在仙林校区,我需要每天早上7点多从1号门坐70路公交车去实验室,晚上10点钟再赶末班车回宿舍。研究生毕业后,我选择去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我怀着继续从事科研工作的愿望,这也让我意识到要想继续在科研领域发展,就需要置身于一个全新的环境和氛围之中。于是我申请了香港、台湾、德国等地多所大学的博士后,前前后后收到了四个offer,最终决定前往香港理工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选择在香港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从小看金庸的武侠小说及香港武侠剧,快意恩仇的侠义精神让我对香港很是向往。二是香港给的薪水比较高,一个月大概有三万人民币(后期会继续涨)。

在香港理工大学,我先做了一年的博士后,接着开始了四年的研究员生涯。起初计划做两年的博士后,后期由于自身对新环境科研模式改变的调整改变了计划。在研究生和博士学习过程中,日常科研更多的是自由发挥,对研究课题背后的学术问题缺乏深入思考。而来到香港后,导师们对待学术问题往往极为严谨,对遇到的学术问题必须搞清楚说明白。否则,老师会盯着一个哪怕是看起看很细节的问题一直说no。我记得有一篇文章反复修改了39个版本,老师才说yes。为此,我花费了很长时间来适应这种模式的转变。最终,到第四年才发表了我在香港的第一篇科研论文,接着又陆续发表了几篇论文,取得了我认为还算满意的成果。


您何时有了留学深造的想法?


杜老师:在南京师范大学攻读研究生时,我非常刻苦地钻研学术,期间发表了4篇文章。然而,读研的前半程我并未考虑从事科研工作。主要因为科研虽然很酷,但个人感觉还是非常辛苦的,当时感觉这并非我梦想的生活方式。不过,随着年龄和经历的增长,我渐渐发现这个世界好像没有那么轻而易得的美好生活。加之,在研究生后期随着科研带给我的一些正面反馈,我获得了老师、朋友以及亲人的很多认可就逐渐对科研产生了更为复杂和深刻的情感。因此,在读研的后半程我下定决心要继续深造。后面在导师的帮助下顺利去了南京大学潘毅课题组攻读博士学位。在南京大学攻读博士的前半程主要考虑的是怎样达到毕业要求,到了后半段则开始想继续深造、去哪里深造以及怎么深造等问题,因为那个时候我意识到仅仅有博士学位可能很难在学术领域找到好工作,最多可能成为一名高校的讲师,出于这个考虑,我决定继续深造(做博士后、研究员),去外面的科研世界看看。


以您求学的体验来看,您认为境外的大学教育与境内的大学教育有哪些差异?这些差异对个人学术成长有哪些影响?


杜老师:境内外的大学教育在教育理念及学术环境上存在明显区别。例如:香港导师在招生数量上与境内大多数团队导师有不同,境内可能是为了最大程度地利用人才,更倾向于组建庞大的科研团队。而在香港,研究团队往往规模较小,我所在的团队常年只有四、五个博士生,导师通常每天都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激发他们的科研兴趣,提升科研品质。同时,香港那边教授的定位非常明确、纯粹(专注于教学和科研)。导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时间非常充裕,交流往往更具严谨性和逻辑性。教学理念也有所不同,他们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逻辑思维能力,课堂上通常没有固定教材,学生需要通过各种途径自主学习特定领域的知识。

长期在同一地方从事科研工作,可能会产生科研只有一种模式的错觉,难以保持或激发对事物的开放怀疑态度。留学后发现科研原来还可以有不同的模式,这让我对科研有更多维度的理解。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如果想成为出色的科研工作者,多换几个不同的科研环境是必须的。


回来后的职业规划是怎样的呢?


杜老师:在回来工作之前,我的职业规划并不包含具体的工作地点。我认为,无论是回到南京还是在香港或者大湾区工作,只要努力创造价值就行。

目前的职业规划:依托母校平台创造更多实用性价值的科研成果。


您觉得海归学子(尤其是对于南师大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未来的海归学子)就业的方向主要是怎样的呢?对于有留学意向的同学您有什么建议呢?


杜老师:我认为海归学子的就业机会非常多,包括生物制药型科研企业,甚至所有生命学科的各类企业都存在机遇,同时还能选择自主创业,这会获得地方政策的有力支持。另外也可以前往研究院、研究所等地,无论在哪里只要创造自己的独特价值就是最好的选择。

对于想要留学的同学,我个人认为留学极为重要,倘若想要在学术上有所追求,这是必不可少的。再者,从某种角度而言,去外面的世界游历一番,可能会成为整个人生中极具趣味的一段经历。我建议务必要尽早做好准备,从一开始就积极参加各种学术型会议,主动接触国内外一流的科学家,着重从他们身上获取科研的智慧以及点燃自身的科研热情,这些都将对未来的求学及科研道路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次对杜老师的采访让同学们更深入地了解到了他的学术经历、文化差异体验和海外教学理念等。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拓展国际视野,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体系和思维方式。希望同学们都能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和边界,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一切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