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访谈,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了周佳海教授分享海外留学经历和收获以及对于年轻学子的建议。
访谈者:蒋明辉、仲逸秋、施升媛、丁继、苏灿、吴越
受访者:周佳海教授
访谈时间:2024年3月13日
访谈地点:厚德楼201会议室

受访人介绍

教育背景
2001-2006 美国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Ann Arbor),博士后
1995-2000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理学博士
1989-1993 南京大学少年班,理学学士
工作经历
2024-至今 南京师范大学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教授
2020-2024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
2006-2020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2000-2001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93-1995 南京化工厂,助理工程师
研究方向
生物催化与生物合成相关的酶学机制和酶工程研究
课题组网址
https://isynbio.siat.ac.cn/zhoulab/cn/
Q & A
蒋同学:周老师,您何时有了出国深造的想法,当时申请的研究方向是什么?
周老师:我从小的梦想是读大学,直到1997年硕士转博士申请期间才找到下一个目标,即决心做一位高水平的教授。当时在国内顶尖大学和研究所做教授是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博士毕业,二是有留学经历。因此,我计划给自己五年时间,在博士后期间从头开始学习国内需要的结构生物学技术,同时学有所成发表2-3篇高水平论文,达到国内顶尖大学和研究所招聘课题组长的要求。在这里我向大家推荐阅读《三代科学人》这本书供大家阅读和参考,书中的科学家除了两位外都有出国留学经历。

蒋同学:在国外求学对您的学术和生活方面产生了哪些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您有哪些收获?
周老师:我在美国的博士后导师Zhaohui Xu(许朝晖)教授不仅具有很高的科研水平,而且很会引导实验室成员热爱科研。此外,我所在的密西根大学(也是吴贻芳老校长留学的地方)对中国留学生很友好,学校交流机会较多,学术研究氛围轻松,可以听到不同优秀学者的学术报告。
由封闭走向开放。我出国前很少说话,到了美国之后,密西根大学不排外的氛围使得自己愿意融入进去并和大家交流。没有地域和英语水平的歧视也使得我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慢慢放开自我,用现在流行的话说是从i人变成e人。出国给我带来最大的改变是勇于去尝试。尽管迈出这一步很难,但是不断的尝试会逐渐帮助自己积累经验和信心。
提升生存与适应能力。到陌生的环境需要主动适应。我到美国正好是周末,利用这个时间逛了逛校园,也很幸运在这天遇到了正在找室友的同伴,于是很顺利地解决了住宿问题。在国外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很自由但也很残酷,在这样的环境下会促使自己培养应有的生存能力。
进一步开拓眼界。在国外我积极参加学术报告和国际学术会议,会遇到很多水平很高的科学家,接触到学术研究最前沿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会茅塞顿开也会备受打击,但更多的是引发深刻的思考。另外,留学也可以帮助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进一步拓宽自己的视野。
提高创新思维。所谓创新就是与众不同。就科研而言,去做没人做过的,去做值得我们研究的。学会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及时获取国际科研动态,对于做创新研究非常有帮助。比如我在美国留学时,旁听过研究生的一门课程叫critical reading,授课老师引导大家如何以批判性思维阅读文章。做科研时要多思考,多问问题。创新切记不要随大流,也不要轻信没有验证过的话,要时刻有自己的判断。

施同学:现在学院支持学生出国留学,部分学生也有出国的打算,但学生们比较担心出国的费用问题,这个经济支出您是怎么应对的?
周老师:当时我留学是做博士后,导师用他的NIH基金支付我薪水,足够我和家人的生活开支。我个人的建议是量力而行,不要太在乎学校的名气和导师的头衔,适合自己的是最好的。
苏同学:您去美国申请的研究方向是结构生物学,您现在招生的专业方向是什么?
周老师:回国后我做的是天然产物生物合成和生物催化的酶学机制研究,同时也开展酶工程和酶分子设计研究,近年来也开始将人工智能、生物信息、计算生物学等技术结合使用。人工智能时代的已经到来,我们要敞开双手去迎接它,并积极抓住机遇提升科研水平。
丁同学:您是如何应对语言这道鸿沟的?
周老师:我在中学和大学阶段接受过良好的英语训练,高中阶段学校专门配置了外教的口语课,硕博连读期间和外教学习了如何写专业英语作文。此外,除了学校配置的英语训练以外,自身要培养良好的英语思维和逻辑思维习惯。不要把英语想得太难,熟能生巧的关键在于多读多写。
仲同学:在职业选择上,现在有些同学还是前途很迷茫的,您是如何找到自己喜欢的领域?
周老师:我在读书的阶段虽然也经历过迷茫期,但是我一直在关注新的热点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发现自己的特长,经过训练放大自身长板。大家可能受外界环境的干扰总是忙忙碌碌,没有时间去思考。建议同学们要学会适当放空自己,留一些时间给自己发发呆,总结和思考过往与未来,在这个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END
本次对周老师的专访让同学们从研究方向、留学经验、语言文化差异等多方面对海外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希望同学们能够以梦为马,不懈努力,勇往直前,为梦想扬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