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
2024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风采展示
--博士研究生--

乔梦
个人介绍:乔梦,生物技术专业2022级博士研究生,中共党员,曾任南京师范大学学生会志愿项目中心主任和教育公益项目NNUTC彩虹桥计划总负责人。
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以第一作者(含共同)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Carbohyd-rate polymers》等SCI-TOP期刊发表论文9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件项,已授权4件项,获国家奖学金、江苏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一等奖、江苏省农业科技奖二等奖等;主持江苏省研究生创新实践项目2项。
个人事迹:牢记青年使命,矢志不渝守望公益奉献初心;聚焦科研创新,勇毅前行攀登新药研发高峰;从食品学院第一届本科毕业生到第一届博士生,乔梦用两件衣服谱写青春。
红马甲:牢记青年使命,守望奉献的初心
在基层服务中目睹乡村医药资源和教育资源的匮乏,将服务社会、回报祖国铭记于心、落实于行。作为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学生,乔梦积极为健康公益服务体系建设贡献属于95后的力量,曾任南京师范大学学生会志愿项目中心主任和教育公益项目NNUTC彩虹桥计划总负责人,策划包含健康宣讲等志愿活动200余场,服务人数达3000余人,对接8所偏远地区乡村小学,支教课程覆盖1000余名乡村留守儿童,个人志愿时间累计400余小时。乔梦积极承担社会科普工作,在多个平台发表科普性综述,利用专业知识投身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参与系列科学防护科普产品的开发。在一次次基层服务中,她意识到仅有满腔热血是不够的,只有切实增强自身本领、提高专业素养,才能真正为降低用药成本、解决国家药物研发瓶颈问题做出贡献。
白大褂:励志新药研发,明确奋斗的方向
新药研发是国家科技兴国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健康问题上举足轻重。因此,乔梦围绕糖类药物的合成展开系列研究,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项,已授权4项,以第一作者(含共同)发表SCI论文11篇,主要包括:1)构建辅因子协同催化微反应器,提升糖酶催化效率。受二价金属离子作为辅因子参与糖酶催化过程的启发,在锌基MOF中引入镁离子,制备具有协同催化功能的双金属微反应器。与游离酶相比,微反应器构建了更适于糖酶催化的微环境,在反应第3小时底物转化率可达97%,远高于普通固定化酶的30%(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22, 14: 26034,封面文章)。2)开发基于动态硼醚键的介孔载体,加速底物传递。在介孔MOF中后修饰动态硼醚键配体来创造缺陷,拓展了MOF中孔笼窗口和空腔尺寸,实现了8种糖酶的高效负载、搭建了3套多酶共固定化级联催化体系,成功合成了5种糖胺聚糖寡糖和2种母乳寡糖,催化转化率均高于99%(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24, e202409951,封面文章)。3)利用限域空间限制酶促聚合反应,提高糖链均一性。设计了具有均一介孔的载体来包埋肝素合酶,MOF的限域空间限制了糖基化反应的进行,同时MOF会吸附副产物进而抑制反式切割,催化得到的糖链均一性大大提高(PDI=1.032)。通过该策略,成功制备了具有非抗凝活性的低分散度硫酸软骨素(Carbohydrate Polymers, 2024, 122297)。
着新装:砺志科研报国,追逐奋斗的方向
面对药物研发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乔梦树立科研报国的长期目标,将以更饱满的热情和更昂扬的斗志投入我国科研事业中,做肩负时代责任、建设“健康中国”的有为青年。

杜菲
个人介绍:杜菲,生物技术专业2023级博士研究生,中共党员,担任博士班2022级-2023级班长。
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发表 SCI 论文1篇,参与发表论文2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多次参加学术会议并作口头汇报。曾获得校优秀共青团员、校优秀研究生、校优秀研究生干部等多项荣誉。
个人事迹:
勤奋学习:逆境中奋起,书写命运的转折
杜菲出生于山东菏泽的一个普通家庭,自小就展现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尽管在高考中未能发挥出最佳水平让她感到难过,但是她并没有放弃,在鲁东大学完成本科学业后选择继续深造,通过坚定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以第一名的成绩顺利考入南京师范大学生物与医药专业。在硕士阶段,杜菲面对的是全新的知识和充满挑战的赛道,她始终保持着对学习的热爱和对科研探索的热情,经过三年的刻苦钻研,她不仅出色完成了硕士学位,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论文,更是在激烈的竞争中顺利攻读博士学位,开启人生道路新征程。
学术探索:不断创新,勇攀科研高峰
“做实验可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提到学术研究,杜菲的第一句话就是这么说。在大多数人眼里,实验过程似乎只是简单地将不同的试剂混合反应,自然而然就能得到结果,事实却大相径庭。“合成生物学的实验是谜一样的存在”,特别是在基因编辑和途径重构方面,她博士课题聚焦于工程化解脂耶氏酵母高效生产功能性油脂的研究。她坦言,构建一个质粒需要一个月是常有的事情,甚至半年一个质粒构建不出来。即使成功构建的工程菌株,发酵批次的性能差异很大。在最开始用5L发酵罐摸索最佳发酵条件的时候,她只能参考文献里面方案逐一尝试。在实验室通宵达旦地取样和调节发酵参数对她来说是家常便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个月的摸索,菌株的发酵性能终于有突破性的提升,并且与脂禾生物科技(常州)有限公司合作研发二十碳五烯酸的工业化生产,现已在20吨发酵罐中实现稳步放大生产。
论文写作:挑战自我,书写人生
“我依旧记忆犹新,研一撰写我的第一篇SCI论文时,那满是红色批注的Word文档。”她陷入回忆。当时她对科研写作一窍不通,逻辑也不够清晰。“我非常感谢我的导师黄和院士和孙小曼老师,他们当时给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无论是实验设计还是论文撰写,为我后面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从研二到博一,杜菲用三年的时间完成一个实验课题,数据非常庞大,处理起来也很繁琐,从开始撰写到论文定稿花费两个月的时间。投稿的时候又接连碰壁,“我清晰记得去年国庆假期,当我收到导师转发的审稿邮件时,我激动不已”,经过4次的修稿和返稿,终于在今年的三月份收到了《Nature Chemical Biology》期刊的原则性接收的邮件通知,在那一刻,所有的辛勤付出都化作了甘甜的果实!
注重实践:多维发展,全面提升
为了推动产业化进程,去年夏天杜菲前往山东枣庄的工厂进行实地学习和实践。她描述工厂的环境与实验室的整洁相差甚远,尤其在夏季,车间内缺乏空调,工人们汗流浃背地工作,这让她深刻体会到了一线工人的艰辛。在工厂的时间里,杜菲不仅学习了原料的获取流程,还掌握了如何协调各个生产环节,以及5吨发酵罐如何接种、离心提取油脂等关键操作,对工业规模的发酵过程和油脂提取技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些经验对她未来在实验室指导上游菌株资源开发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此外,杜菲积极参与领域内的各种学术交流,如国际海洋生物与健康产业大会、江苏省研究生工业生物技术论坛、合成生物学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等等,积极与领域内老师同学交流学习,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结语
夜色难免黑凉,前行必有曙光。杜菲的经历,是对青春奋斗的最好诠释。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有追求,坚持不懈,就能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不断突破,为国家进步和技术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