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English

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动态 -> 正文

南京师范大学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在食品科技领域权威性综述期刊发表论文:探究肠道细菌、真菌、宿主免疫之间的“三体”关系

信息来源:食品学院 发布日期:2022-07-03

 近日,南京师范大学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黄和教授团队在国际食品领域顶级期刊《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中科院1区TOP期刊,IF=11.208)发表题为“The triple interactions between gut microbiota, mycobiota and hostimmunity”的综述性论文,全面阐述了肠道细菌、真菌、宿主免疫调控三者之间的互作关系,探究了肠内生态“三体关系”在感染类、免疫缺陷类、肿瘤类疾病发病本质及防治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并分析了以益生菌、益生元、工程益生菌、FMT、药物为代表的干预手段在“三体关系”调控中的有效性。青年教师杨靖鹏为第一作者,青年教师李亚楠为通讯作者,南京师范大学为第一单位。

 肠道微生物组主要由肠道细菌与肠道真菌构成,两者在机体免疫系统发育、新陈代谢调控、肠内稳态维护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对感染类、免疫缺陷类、肿瘤类疾病发病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入,肠道细菌、肠道真菌、宿主免疫三者之间的互作被证实能够直接影响疾病进程或最终治疗效果,而协作和拮抗关系普遍存在于肠道细菌与肠道真菌之间。以益生菌、益生元、工程益生菌、FMT、药物为代表的干预手段能够有效调控三者互作关系。特别是以双歧杆菌、乳杆菌为代表的传统益生菌以及以Akkermansiamuciniphila、Faecalibacteriumprausnitzii为代表的下一代益生菌在炎症缓解及肿瘤免疫治疗响应度较高的患者肠道中表现出高度富集趋势,这预示着这一类有益微生物制剂具备潜在的药用价值。

 在炎症类疾病及肿瘤免疫治疗领域中,肠道细菌与真菌起到的重要作用正在被逐步揭示。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响应率较高或较低的人群,其疗效差异巨大的背后原因很可能不仅仅局限于“好的或坏的细菌或真菌”,还可能是由两者共同作用于免疫系统所主导,而这种互作现象已经在少数感染类疾病中得到证实。肠道细菌与真菌的关系“亦敌亦友”,而对于肠道细菌、真菌、宿主免疫调控三者之间关系的深层次研究能够帮助我们制定更合理的用药策略和治疗方案。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在免疫调控、炎症应答及肿瘤免疫治疗中涉及到肠道微生物组的研究通常是将肠道细菌与真菌分隔开,即细菌与真菌是两条独立的研究路线,因而其中的互作机制无法完全阐明。实际上,涉及到三者互作模式的完整研究极少,这可能是由于该互作模式在宿主肠内环境中过于复杂,单一研究无法完全阐释作用机理。针对该问题,未来可能需要研究者展开系列试验,互相印证来阐明三者互作模式的完整机制。可以通过体外模型,采用降维方式将三者从宿主繁杂的内环境中分离出来,单独探究其中的互作关系,并根据试验结果逐步增加外源性影响因子,从而最终明确三者互作机制。由于每增加一个影响因子都会导致研究体系复杂程度成倍上升。因此,基于公开的微生物组、代谢组、蛋白组等数据库,结合多组学技术与机器学习法来探究三者互作关系,能够在降低试验成本的同时,显著提高试验结果精度,进而加速揭示三者互作关系。

       

 以益生菌、FMT为代表的微生物组制剂应当进一步明确单一菌株的功能性,从而针对特定作用目标设计有效且规模最小的配伍。工程益生菌应当重点关注遗传稳定性及特定基因潜在的横向漂移问题,在测试其临床功效前应当在多种动物模型上验证其安全性。益生元种类繁多,然而能够单独对宿主产生影响的极少,绝大多数益生元主要通过促进某一特定物种的生长从而对机体起到调控作用,明确微生物对特定益生元的喜好有助于膳食的精准干预。药物对于肠道微生物组的扰动规律需要进一步明确,以期减少不必要的用药量或规避不适合的药物组合。未来,突破以上干预手段中所遇到的瓶颈将提高它们对肠道微生物组及宿主免疫调控的效率,同时也能够直接或间接增益肿瘤免疫治疗效果。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80/10408398.2022.2094888